RCT视界丨储能行业月度观察(2025.03)
2025-04-01
1. 意大利和英国位居欧洲最具吸引力电池储能市场指数榜首
分析公司Aurora Energy Research称,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电池存储市场是欧洲最吸引投资者的三大市场。
Aurora 的《欧洲电池市场吸引力报告》(BatMAR)第四版指出,截至2024年10月,欧洲电网规模BESS总容量为10.3GW。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5GW,预测表明到2050年欧洲的容量可能高达126GW。
意大利在Aurora电池投资吸引力排名中位居榜首,其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50GWh的电池容量;英国紧随其后,英国诱人的收入来源以及成熟的BESS行业是其市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德国在吸引力评级中排名第三,这得益于其强劲的市场前景和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
2. 6GW储能项目已被列入澳大利亚首批优先发展名单
由电池和抽水蓄能组成的6.3GW储能容量已被列入澳大利亚政府首份国家可再生能源优先名单,另外16GW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也被列入该名单。该名单是通过联邦政府及其州和领地合作制定的,旨在为澳大利亚各地确定的优先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监管规划和环境审批流程提供协调支持。
澳大利亚首份优先名单确定了全国56个优先项目,其中包括24个输电项目和32个发电和储能项目。优先名单中值得注意的项目包括1,000MW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以及达尔文电池储能系统 (DBESS)。
1.《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布局发展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锂电池、钒液流电池、氢能、飞轮等先进储能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微电网,建立“源网荷储充放”能源供应系统,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园区绿色能源稳定供应。
编制园区能源规划方案,阐述园区在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促进绿色能源替代、加快新型储能布局、智慧能碳系统建设和创新发展“隔墙售电”政策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
2. 山东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发布
3月5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中提出,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工作按照4类模式组织实施,分别为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
其中,自发自用模式和绿电交易模式的一体化项目应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自愿合理配置储能。储能应自行建设,不得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自发自用模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适用于配电网承载能力不足、分布式新能源可开放容量受限区域。用电企业通过配建一定规模储能设施,增加新能源大发时段用电负荷,在本厂区范围内建设分布式新能源,所发电量原则上全部就地消纳。项目实施不应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3. 广东肇庆市印发《肇庆市高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3月11日,广东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政府印发《肇庆市高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因地制宜拓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推进新能源发电配建新型储能,规划引导独立储能合理布局,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
大力推进“新能源+储能”项目建设,落实“新能源+储能”标准配置政策,2023年7月1日以后2025年以前新增并网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陆上集中式风电,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网(指通过电网公司批复的正式接入系统方案并网)的陆上风电和装机容量大于3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2小时配置新型储能。
4.《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通知》
近日,内蒙古能源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通知》,取消了电源侧独立储能的定义,明确了“直接接入公用电网直接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服务电力系统运行、可以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新型储能电站"的新型储能电站均为独立储能电站。
据了解,2024年内蒙古已经发布了2批次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2批次专项行动,独立储能总规模超155GWh。
文件表明,对纳入自治区独立新型储能电站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向公用电网的放电量执行补偿:补偿标准一年一定,每年9月底前公布次年补偿标准,补偿标准明确后执行时间为10年。
1. 绿电直供+隔墙售电,储能从“可选”变为“必选”
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装机,越来越多地区面临严峻的电网消纳问题,社会用电量的持续增长和保供压力也越来越大,多地电网开始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供需错配”,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迫在眉睫。
绿电直供模式通过“就近消纳”机制,也能够在减缓电网基础设施升级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项目的规模化落地。
绿电直连的相关主体探索分摊费用的合理方式,电网企业也能够合理的电价收费覆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成本,将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
2. 超3万家储能厂商倒下,行业“变革”进行时
进入2025年,储能行业“淘汰赛”升级愈加明显。一方面,“强制配储”政策落下帷幕,2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两大部委联合发布新政,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强制条件”,这意味着储能即将被推入市场,经受更加深刻的考验,因此政策一出即引发业界的高度关注与集中讨论。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抬高的关税壁垒等,都给中国出海企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当然,出海也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本地化服务能力以及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或许难以获得全球市场的“入场券”。以美国市场为例,媒体消息称,美国对中国电池产品出口关税已狂涨至48.4%。头部企业尚且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则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困境。
3. 中电联发布2024年度储能电站统计数据
2025年3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配储整体运行平均利用率指数32%,比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电网侧储能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248次,平均利用率指数52%,比2023年提升14个百分点。
2024年电化学储能总充电电量8991GWh、总放电电量7980GWh、平均转换效率88.75%,电网侧储能平均综合效率81.71%。
注:文章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后删除